说起“哄抢”,人们并不陌生,最近十几年间,国内发生过好几次大型
哄抢事件。比如2003年的哄抢板蓝根和醋事件、2011年的哄抢食用盐事件
和前两年因货轮沉没而导致的哄抢盐事件,等等。最后事实证明,哄抢全无
意义,很多人为此亏了大本
当时网上盛传着一个段子,老王本来开了个小便利店,做小有盈利的小
本生意。有一天,来他店里买盐的人骤然剧增,老王顿时就蒙了:什么情况?
问了一下来买盐的客户,才知道外界盛传盐可以抗辐射,大家都开始大量囤盐
老王的小便利店,平时进的盐不多,所以没撑过两天,所有库存的盐就卖光了
他去进货时,对方告诉他,到处都在买盐,他这里也进不了太多。老王这才
意识到食盐的抢手,别人都在抢,他是开店的,没有理由不抢啊,于是各种
拉关系、送礼,希望能买到更多的盐。
经过一番折腾,老王终于进到大量食盐,囤了大半个仓库。没承想,食
盐刚上架,官方就出来辟谣:第一,食盐不能防辐射;第二,食盐保证无限
量供应,绝对不会出现买不到的情况。于是轰轰烈烈的哄抢食盐风潮迅速平
静下来,人们渐渐回归理性,一面声讨造谣生事的人,一面看着囤积的食盐
发愁。老王这时已经是肠子都悔青了,看着那大半个仓库的食盐,老王真真
是欲哭无了
有人不禁要问,这么明显的谣言,甚至经不起多想一秒钟,为什么会造
成这么多人哄抢?其实,这是造谣者利用了心理学上的“哄抢效应”。
对于某种商品,不管人们是否需要,只要有人抢购,自己就会跟着哄抢,
甚至会选择囤积,由此便会形成所谓的抢购风。心理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“哄
抢效应”,是人们“从众心理”的一种表现形式
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,哄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缺乏较高的认
知能力,无法辨别消息或现象的真伪,又容易被周围气氛感染和暗示,才会
跟随大流,参与到哄抢行列之中。因此,要避免因不良哄抢而造成经济损失,
首先要提高自身对于真伪的辨别能力,这样才能不盲从他人,才不会陷入哄
抢的陷阱
这样的心理学才靠谱
哄抢的形成与物品稀缺有关,越缺越买,以达到人们满足自身的安
全需要
实际上,很多商家也会利用“哄抢效应”来促销自己的产品,比如
会以大卖场这种形式吸引客户来看产品,当其他人看到有那么多人都在
看时,即使自己不需要,也会想去看看,买到东西。而从前那些街头骗
子也是利用了这种心理,先与助手演一场哄抢的好戏,以刺激周围看客
纷纷抢购,达到售卖产品的目的。因此,在看到他人争抢某物品时,我
们应保持高度的冷静,理性看待眼前的现象,分析物品是否自己所需
若不是需要的东西,则应立刻离开现场,以免被环境、气氛感染,陷入
哄抢的旋涡。
|